開箱
-
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安裝設定,二十週年創新大理石玩家級主機板頂尖之作!
現在要打造高階電腦的話,若是要在Intel與AMD兩大陣營中做個抉擇,那麼Intel十三代處理器會是不錯的選擇!當要挑選搭配的主機板時,很肯定的那就是Intel Z790主機板了,不但可以完整驅動Intel第十三代處理器,還擁有PCIe 5.0介面的火力加持,DDR5記憶體的支援,與PCIe Gen 5 x4 SSD的擴充能力。 然而,要在四大主機板業者中,尋找對味的產品也不容易,主要是選擇太多,各個產品的定位與屬性也不同。若要挑選一張用料紮實,功能強大,穩定性好,耐用度久的Intel Z790主機板,那麼華擎的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肯定是不錯的選擇。接下來就讓我們揭開這張華擎二十週年創新大理石玩家級主機板的神祕面紗吧! ----------------- ----------------- 全球電腦主機板品牌,前四名就已經囊括了大部分的市佔,都是我們台灣之光。四大主機板業者之中,每一家皆有不同的定位,以及不同的特色,因此設計製造出截然不同樣貌的產品。 華擎是四大主機板中,以研發技術掛帥的品牌,時常都有令人驚艷的產品出現,所以網路上才會有華擎自古出妖板的稱號。意思是華擎一直追求創新,用高超的技術,傲人的研發能力,做出不一樣的產品,用差異化來和同業產品區隔,以在競爭激烈的主機板市場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華擎創立於2002年05月10日,到了2022年中的同時,已經走過了二十個年頭,華擎已經滿20歲了!華擎二十年有成,經過了二十年的淬鍊,華擎用技術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走出了自己不一樣的道路!在電競市場也不缺席,陸續推出了FATAL1TY GAMING、OC FORMULA、AQUA、TACHI與STEEL LEGEND多個子品牌,最新則是推出了PHANTOM GAMING電競品牌,表示在電競市場經營品牌的決心。產品線則從主機板,發展到迷你準系統、伺服器與工作站、工業電腦,發展到顯示卡,最新則是推出電競顯示器,走向更多元的產品路線發展。 在華擎二十週年的同時,以Intel Z790晶片組的ASRock Z790 Taichi與AMD X670E晶片組的ASRock X670E Taichi為基底,推出了以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的二十週年紀念版主機板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與ASRock X670E Taichi Carrara,用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的「力」與「美」,展現品牌的堅毅與優雅。 華擎的這張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主機板,經過了完整的測試,以及使用長達1個月的時間,沒有出現不穩、當機、重新開機的狀況,穩定度相當高,運行一般的上網、文書處理、製作簡報與玩線上遊戲,運行高負載的測試,都相當順暢,效能表現令人滿意,整體表現優異。 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主機板的話,目前已經在全球上市,台灣市場也已經開賣!最新的市場行情,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主機板,報價:20,450元。 保固期的話,提供原廠3+2年有限保固服務。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主機板,可以看出華擎對於這款Intel Z790主機板的用心與細心,不僅是用上的高檔用料,外觀質感相當好,整個功能與擴充能力也相當強大,就連BIOS的調整、超頻功能也相當完整,實測令人相當滿意。 整體來說,這款高質感華擎二十週年創新大理石玩家級主機板,是玩家搭配Intel第十二代、十三代處理器的不錯選擇! 廠商名稱:ASRock華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314-880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CPU/中央處理器】: →更多的【PCDIY! MainBoard/主機板/電競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效能測試,二十週年創新大理石玩家級主機板頂尖之作!
現在要打造高階電腦的話,若是要在Intel與AMD兩大陣營中做個抉擇,那麼Intel十三代處理器會是不錯的選擇!當要挑選搭配的主機板時,很肯定的那就是Intel Z790主機板了,不但可以完整驅動Intel第十三代處理器,還擁有PCIe 5.0介面的火力加持,DDR5記憶體的支援,與PCIe Gen 5 x4 SSD的擴充能力。 然而,要在四大主機板業者中,尋找對味的產品也不容易,主要是選擇太多,各個產品的定位與屬性也不同。若要挑選一張用料紮實,功能強大,穩定性好,耐用度久的Intel Z790主機板,那麼華擎的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肯定是不錯的選擇。接下來就讓我們揭開這張華擎二十週年創新大理石玩家級主機板的神祕面紗吧! ----------------- ----------------- 全球電腦主機板品牌,前四名就已經囊括了大部分的市佔,都是我們台灣之光。四大主機板業者之中,每一家皆有不同的定位,以及不同的特色,因此設計製造出截然不同樣貌的產品。 華擎是四大主機板中,以研發技術掛帥的品牌,時常都有令人驚艷的產品出現,所以網路上才會有華擎自古出妖板的稱號。意思是華擎一直追求創新,用高超的技術,傲人的研發能力,做出不一樣的產品,用差異化來和同業產品區隔,以在競爭激烈的主機板市場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華擎創立於2002年05月10日,到了2022年中的同時,已經走過了二十個年頭,華擎已經滿20歲了!華擎二十年有成,經過了二十年的淬鍊,華擎用技術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走出了自己不一樣的道路!在電競市場也不缺席,陸續推出了FATAL1TY GAMING、OC FORMULA、AQUA、TACHI與STEEL LEGEND多個子品牌,最新則是推出了PHANTOM GAMING電競品牌,表示在電競市場經營品牌的決心。產品線則從主機板,發展到迷你準系統、伺服器與工作站、工業電腦,發展到顯示卡,最新則是推出電競顯示器,走向更多元的產品路線發展。 在華擎二十週年的同時,以Intel Z790晶片組的ASRock Z790 Taichi與AMD X670E晶片組的ASRock X670E Taichi為基底,推出了以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的二十週年紀念版主機板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與ASRock X670E Taichi Carrara,用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的「力」與「美」,展現品牌的堅毅與優雅。 華擎的這張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主機板,經過了完整的測試,以及使用長達1個月的時間,沒有出現不穩、當機、重新開機的狀況,穩定度相當高,運行一般的上網、文書處理、製作簡報與玩線上遊戲,運行高負載的測試,都相當順暢,效能表現令人滿意,整體表現優異。 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主機板的話,目前已經在全球上市,台灣市場也已經開賣!最新的市場行情,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主機板,報價:20,450元。 保固期的話,提供原廠3+2年有限保固服務。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主機板,可以看出華擎對於這款Intel Z790主機板的用心與細心,不僅是用上的高檔用料,外觀質感相當好,整個功能與擴充能力也相當強大,就連BIOS的調整、超頻功能也相當完整,實測令人相當滿意。 整體來說,這款高質感華擎二十週年創新大理石玩家級主機板,是玩家搭配Intel第十二代、十三代處理器的不錯選擇! 廠商名稱:ASRock華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314-880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CPU/中央處理器】: →更多的【PCDIY! MainBoard/主機板/電競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MSI CLUTCH GM31 LIGHTWEIGHT MOUSE/WIRELESS MOUSE實測開箱,為勝利而生玩家級不費力超輕量電競滑鼠!
現在要買電競滑鼠的話,選擇有很多,但若要挑選系出名門,耐操耐用,又要重量超級輕,精準度要高,還要在有線與無線中挑選的話,那麼挑選電競大廠微星科技的CLUTCH GM31 LIGHTWEIGHT系列,應該會是不錯的選擇! 隨著電競風潮的興起,電競鍵盤、滑鼠已經成為了玩家的標準配備。除了在人體工學、人因工程上面持續發展,設計出不同的造型、手感、功能與操控設計,玩家最在乎的速度、性能是發展重點。在專業玩家的帶領之下,一開始比的是滑鼠解析度,光學感測器與雷射感測器之爭,最後證明高解析度是最終追求,永無止境的追求更高的解析度,目前,在發展到了26,000、36,000 DPI之後,解析度之戰終於暫時停歇。接下來又開始著墨,有幾G的加速,與有多少IPS的跟蹤速度,拼到現在已經發展到50G加速,跟蹤速度也衝上650 IPS。然而,實際上,超過12,000 DPI的解析度,一般玩家很難會用得上。 後來,電競圈要求電競滑鼠要有更好的耐用度,要使用更高耐用性的微動開關,在日本歐姆龍的努力之下,從1,000、2,000、3,000、5,000萬次耐用度的微動開關,現在已經用上6,000萬次耐用度的微動開關。然而,不同微動開關手感不同,高階電競玩家甚至會依照自己的需求DIY更換微動開關。可以確定的,一般玩家在電腦壞了之前,或換新電腦之前,電競滑鼠還沒用到壽終正寢, 接著,因應不同遊戲的需求,以及不同軟體的應用,出現了所謂的可程式化按鍵,RGB炫光也出現了,同時發展出了MOBA/MMO的多按鍵滑鼠。後來開始講求手感,安裝砝碼調整配重風潮興起,依照不同的玩家需求,調整不同的配重,以求得最好的操作手感,發展到後來,炒得火熱的配重,開始講求所謂的追求平衡,利用更多不同位置的砝碼來作配重,還可以調整重心,依照不同的手感來作調整。最新,開始導入了陀螺儀,透過六軸陀螺儀增加的傾斜手勢的操控,可程式化做提起控制與傾斜手勢。最近,吵得火熱的則是所謂的滑鼠也要環保,講求永續價值,要能達到碳中和。 無線電競滑鼠,也是非常競爭!一開始講求的是無線滑鼠,在透過無線網路傳輸之後,能跟有線滑鼠一樣好用,訴求低延遲,後來發展出了小型化的接收器,而且能支援多無線傳輸模式,能在透過2.4GHz頻道與藍牙之間切換,至此市場上推廣的還是用傳統一般3號、4號電池的無線滑鼠,接著開始有廠商導入鋰電池的設計,而後發展出了用Type-C作為連接線與充電口,加入了快充與省電,追求超耐久使用與高速充電。後來,則是發展出了可以插線與無線的雙模式設計。進一步又發展出了有線、無線、藍牙的三模滑鼠。接著,也出現了無線充電設計的充電板與能無線充電的電競滑鼠。 最新,如何減少摩擦力,降低阻力成為電競滑鼠最新追逐焦點。如何讓玩遊戲的操控可以最快,降低玩家手控的負擔成為發展目標,掀起了輕量化電競滑鼠的旋風,SUPERLIGHT成為發展重點。所謂的輕量化滑鼠,講的是低於100g的重量,追求零抗力,目前有線滑鼠已經發展到了50g級(不包括線材重量),無線滑鼠也發展到了70g級,60g級也有,但必須犧牲鋰電池的容量與重量。 今天,要跟玩家介紹的,則是台灣電競之光微星科技,針對玩家的輕量化滑鼠需求,所開發的CLUTCH GM31 LIGHTWEIGHT系列,這乃是繼CLUTCH GM41系列高階輕量化滑鼠產品之後,主流級的輕量化滑鼠,再推出更適合東方人小手型的CLUTCH GM31 LIGHTWEIGHT MOUSE有線/WIRELESS MOUSE無線電競滑鼠。 CLUTCH GM31系列的話,是延續CLUTCH GM41系列的進化版,整個的訴求,是讓玩家輕量上陣,達成可以在任何遊戲操控下重磅出擊。為了達成輕量化的目標,微星科技下足了功夫,包括在規格、用料、結構、造型上面,全都花上了相當多的心血。採用對稱平衡設計,可適用於左右手操作,左撇子使用也不會有問題,且尺寸變得更小巧緊湊,對中小手型的玩家來說更加舒適友善。 重量上面,有線版本,重量僅58g,無線版本,重量為73g(重量不包含充電底座)。 這兩款電競滑鼠,用上了一樣的感測器。在電競滑鼠核心的感測器上面,使用原相PIXART PAW3311DB-T2MU,達成最高12,000DPI解析度,可以在400/800/1,600/3,200/6,400~12,000DPI做切換,預設為1,600DPI,高解析度的話要使用軟體控制調整。最高加速度35g,最高追蹤速率300 IPS。 在微動開關,使用歐姆龍OMRON D2FC-F-K60MN耐用度達6,000萬次的高階版本,在主要元件的用料上面相當紮實。 有線版與無線版附贈的線材,都是微星獨家FRIXIONFREE微摩感線材,能減少操控時的阻力。有線版,提供2M的線材。無線版,一樣提供了2M的線材,可以搭配充電底座使用,能把無線接收器延伸到桌面,也可以把無線滑鼠變成有線滑鼠,滿足雙模使用需求。 無線滑鼠最令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充電速度太慢,與電池續航力太短。這款無線版相當厲害,用上了鋰電池,充電10分鐘就能再戰7小時,只需要90分鐘,就能從0%充電到100%,充滿後的電池續航力高達110小時,可以不間段持續使用超過4天半,有非常驚人的持續戰鬥力。 除了支援微星的RGB MYSTIC LIGHT,可以透過MSI Center來進行軟體控制,可程式化之外,還支援硬體直接操控,包含亮度、Mode、Speed、Color都可以從滑鼠上的複合熱鍵來做調整,也可以從RGB燈號顏色來判斷電池的電量。 這次, 實測開箱了 微星CLUTCH GM31 LIGHTWEIGHT MOUSE有線/WIRELESS MOUSE無線電競滑鼠,我們看到了微星科技在電競滑鼠的用心,透過台灣人的軟實力與硬底子,繼CLUTCH GM41 LIGHTWEIGHT系列後,打造出更適合東方人小手型的超輕量電競滑鼠。而且, 這也可以說是超輕量電競滑鼠中的優質精品。 整體來說, 無疑的, 這是為勝利而生超輕量不費力玩家級電競滑鼠! 廠商名稱:MSI -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3234-5599 廠商網址:
-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Founders Edition創始版強勢來襲,史上最強Ada Lovelace遊戲顯示卡報到!
自從 NVIDIA 老黃在 9/21 舉開的 GTC 2022 大會上正式揭開最新一代採用 Ada Lovelace 架構的 GeForce RTX 40 系列開始,顯示卡世代王者的寶座就已經正式易手,相信許多玩家已經都摩拳擦掌的等著新版本正式上市後可以趕快入手把玩、並體驗一下強大的效能表現吧! 官方也將於 10/12 後正式開賣,相信幾大網路商城都已經蓄勢待發的準備開始發售了,官方報價 1,599 美元預計開賣價會落在新台幣 5 萬 5 ~ 6 萬 5 之間 (看各家版本),如果覺得稍貴想等低一階的 RTX 4080 系列可能要忍耐到 11 月囉! 下面就跟著小編視角,來瞧瞧這款號稱新一代顯示卡之王的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到底有哪些過人之處可以稱王吧! 在歷經了超長一段時間的各種小道消息與各項測試數據的洩漏之後,終於 NVIDIA 的新世代顯示卡 RTX 4090 FE 來到正式的效能解禁時刻囉! 身為老黃為玩家準備的年度「重量級」(各種意義上XD) 產品,不僅是象徵著新一代遊戲體驗的標竿,同時也是 NVIDIA 試圖拯救近期顯示卡銷售疲軟的重要手段,究竟新世代卡皇登基是否會重燃玩家們換換症的慾望,又或是反而凸顯上一代 RTX 3090 變得真香呢? 以下就來揭曉吧!首先,先來基本規格複習一下: RTX 40 系列晶片換上新的 Ada Lovelace 架構,產品製程也從三星的 8nm 換成了訂製版的台積電 5nm,還因為官方將其命名為「4N」恰巧和台積電的 4nm 製程撞名,從而引發了不少的討論和誤會,也讓官方在事後的媒體問答上特地跳出來澄清。 而隨著製程的進步,RTX 40 的晶片自然也就能塞入更多的電晶體,運算核心的數量也跟著向上暴增,像是最高階的 RTX 4090 在 CUDA 數量上就來到了 16,384 個,比前代 RTX 3090 的 10,496 個、RTX 3090 Ti 的10,752個高出約 35%。 更甚者,RTX 4090 直接把 NVIDIA Encoder (NVENC) 多媒體轉檔核心的數量翻倍,讓 RTX 4090 顯示卡在處理 H.265、AV1 編碼的影片效率可以比 RTX 3090 Ti 高出一倍之多!讓創作者能夠實現高度有感的創作效率提升。 此外,Ada Lovelace 架構也對 NVIDIA 近年主打 ML 機械學習、AI 功能進行強化,帶來了第 4 代 Tensor Core 機械學習核心和第三代光線追蹤核心,大幅度增加在 3D 模型建模、光線烘焙等運算效率,例如在 Blender 中,RTX 4090 的運算速度就比 RTX 3090 Ti 高出 60%、V-Ray 更是提升達 90% 之多。 不光如此,NVIDIA 也持續讓 AI 能夠應用在更多元的領域,為熱愛直播分享的玩家帶來全新的「AI 直播畫質增強技術」,未來玩家使用 OBS、Discord 進行直播的時候,只要將錄影格式改為 AV1,在上傳流量不變的前提下,能夠透過顯示卡的 AI 運算提供更為清晰的畫質,讓大家在觀看實況的時候,減低遊戲過程遇到大亂鬥畫面就糊成馬賽克的窘況。 至於遊戲方面,老黃這一次不再把 8K 解析度娛樂做為 RTX 4090 的主打賣點 (卡片連 DP 2.0 都沒支援…),取而代之的是將重點放到了玩家更為注重的 FPS 值的提升上,為 RTX 40 帶來「專屬」的 DLSS 3 技術。(小編認為根本就是對嗆 A 家的 FSR 2.0…) DLSS 3 技術透過晶片中重新設計的「光流加速器 (Optical Flow Accelerator)」,讓顯示卡具備了了像素等級的「方向感知」能力,能夠分析每個遊戲畫面中的物件移動方向,從而得以追蹤每個遊戲物件之間的連續變化關係,使光影、動態的表現更為連貫。 與此同時,DLSS 3 持續利用深度學習 DL 的特色,將前、後生成的遊戲畫面、遊戲引擎的動態向量 (Motion Vector) 以及光流加速器追蹤的結果進行整合,幫助顯示卡能夠還原出更多的內容。 最終,DLSS 3 實現了在兩個原始畫面中,插入「AI 合成畫面」的能力,官方將其稱為「Ray Tracing: Overdrive (RT Overdrive)」。根據官方的說法,DLSS 3 能夠重建 7/8 的像素內容,也就是原始為 1080P 解析度的原始內容在 DLSS 3 加持下提升到 4K 解析度的話,AI 不僅會幫忙放大的畫面之外,還會再送上一張畫面來銜接後面的內容! 透過 DLSS 3 技術,官方表示多數遊戲的 FPS 值的提升將會是從翻倍起跳,部分遊戲如《電馭叛客2077》的提升幅度更是達到 400%!(好…厲…害…啊~ 然而由於 DLSS 3 需要依賴 RTX 40 晶片中新設計的「光流加速器 (Optical Flow Accelerator)」,使得 RT Overdrive 功能有著硬體方面的限制,成為了 RTX 40 系列的獨佔功能,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成為老黃想要大家換卡的最大誘因XD。 既然 RTX 40 系列在製程、核心數量都有大幅進化,還有 DLSS 3 的加持,那當然要實際上機跑跑看才算數囉!所以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見證年度卡皇 RTX 4090 FE 的威力吧!而在上機之前,就先來檢視一下這片新一代卡皇的獨特風貌。 基本上每一代官方原廠都有推出 Founders Edition 創始版 (FE),但這次收到的媒體測試特別版真的就”蠻大”一組的,有別於先前的設計改採了猶如展示設計的彩盒包裝,只能說如果正式發售的時候也是這樣的版本,那就很具收藏價值,有預算的朋友推薦入手一組,不僅可以自用、應該還有保值的意義。 看過了前面提到的諸多 RTX 40 系列的特色後,那就來瞧瞧這款期待已久的首波主打:GeForce RTX 4090 FE 真面目吧! 呵,雖然主圖已經都放了,但既然要開箱、那還是要從小編收到的原包裝開始看起;如果不說這箱子裡面放的是最新的 RTX 4090 FE,肯定會以為只是個普通的紙箱,但仔細看一下兩邊可以發現有標註撕開的位置,那就大手一撕,開盒見真章。 從外箱抱出來的就是這一大盒標示 GeForce RTX 4090 字樣的黑色彩盒了,除了正面標示產品型號之外,背面底下也有規格標註,包括了盒內的物件除了 RTX 4090 FE 本體之外,還有 PCIe Gen5 電源轉接線以及快速啟用指南等。 那就準備開箱囉,不過左右還有黏貼封條,看起來想打開還得撕掉封條貼紙才行,開撕吧! 這次的創始版外盒設計的很特別 (希望正式版販售也是這樣),撕開左右封條貼紙後就可以打開了,輕輕向上一掀,藏在其中的 RTX 4090 FE 就展現在目光中了,彩盒另一半直接變成三角展示的背面,儀式感十足! 哇!有沒有覺得根本就是展示品呢,雖然覺得很有架式,但想到這樣的包裝跟重量如果真的開賣時也是相同版本的話,恐怕售價得另加運費才划算;不過從本體的 ∞ 線條設計,也與之前 RTX 30 系列具備同樣元素,如果單看正面又把 4090 遮掉的話,還真不好分辨咧!(是說那個數字的字體是怎麼回事的不搭啊~) 取下 RTX 4090 FE 本體後,彩盒底下還有藏著附件盒,取下附件盒打開就能看到隨卡提供的 12+4 pin 電源接頭,還有就是快速安裝指南之類的。 基本上新一代的 RTX 40 系列都會採這樣的連接方式,所以各家顯示卡盒內應該都會附上這樣的一條轉接線,一邊是連接顯示卡上方的 12+4 pin、另一邊則是 4×8 pin 設計的接頭用以連接 Power 提供的 PCIe ATX 12V,要注意的是,這條專用的電源轉接線有插拔次數的使用壽命,標準是 30 次(沒錯、沒看錯),看來要嘛玩家插上後就不要隨便拔來拔去、再不然就是有做為耗材使用的心理準備,否則插拔太多次後恐怕會無法使用。 下面就放幾張 RTX 4090 FE 的本體照供大家參考,按照插入主機板的設計來看,有標示 RTX 4090 的這一面會在上方 (在機殼內),如果裸機的話就是另一面在正面,上機後有兩個位置會發光,本來以為不會亮燈了說! 另外,已經取消了 NVLink 設計,所以未來也沒有 SLI 了,看看上方位置已經沒有前代的 NVLink 囉。(再塞一張 RTX 4090 FE 可能會滿出主機板邊緣了XD) 創始版 RTX 4090 採用的仍舊是雙風扇設計,與前代的 RTX 3090/3090 Ti 其實很類似,只不過架構與規格更先進的 RTX 4090 光靠雙風扇設計就能達到有效的散熱嗎?畢竟要解熱 450W? 這一點在實際上機運作時反而令小編感到驚艷,實際運作的噪音變小、散熱性也不錯,長時間運作下也還算 OK,至少比起前代的感覺上沒那麼燙(哈~ 尾部也做了一點點曲線設計,相較於前代四方感有些不同,不過從尾端的厚度應該不難發現到 RTX 4090 FE 的厚度可是不低,官方標示厚度為 61mm,小編實際測量也有達到 60.75mm,一下子就佔了超過 3 個 Slot 的寬度,看看新出爐的 X670E/X670 跟 Z790 主機板就知道,為什麼在第一組 PCIe 後面都設計成 3 組的 M.2 插槽了。 前端 I/O 輸出的部分則是配置了 3 組的 DisplayPort 以及 1 組的 HDMI,呼應剛剛提到的厚度,直接吃掉 3 個 Slot 以上,長度更是達到 304mm,只能說想換 RTX 4090 FE 的朋友請先確認一下手上的主機機殼深度是否足以放入,不然入手了裝不進去還得連殼一起更換。 最後來欣賞一下朝天四炷香的英姿,這只能插拔 30 次,使用時請小心,拔壞了請記得補充備品! 為了發揮 RTX 4090 FE 最大的效能威力,本次測試使用剛熱騰騰推出不久的 AMD Ryzen 9 7950X 處理器,並搭配支援 AMD EXPO 標準的 16GBx2 DDR5-6000 記憶體做為本次的平台,完整規格如下: 處理器:AMD Ryzen 9 7950X 主機板:GIGABYTE X670E AORUS MASTER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Neo DDR5-6000 16GBx2(共32GB) SSD:Samsung 980 Pro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InWin 12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2H2 根據 GPU-Z 的資訊,RTX 4090 FE 的核心基礎時脈 2235 MHz,爆發時脈為 2520 MHz,記憶體與上一代 RTX 3090、RTX 3090 Ti 一樣為 24GB 384-bit DDR6X。 首先看一下圖形測試軟體 3DMARK 的基礎跑分,在針對 DX12 遊戲內容的 Time Spy 中,RTX 4090 FE 拿下了 2.9 萬分的高分,做為對比,RTX 3090 在 3DMARK 天梯榜中分數則是落在近 2 萬分左右,可以看出 RTX 4090 FE 在效能的進化上相當驚人。(提升1萬分是…) 還沒完呢!Port Royal 還有一個專門測試 DLSS 的版本,由於正式版本的 3DMARK 還沒有加入 DLSS 3 的支援,所以 NVIDIA 官方另外提供了 Beta 版本給小編進行測試。(正式開賣後應該就可以看到3DMARK更新了) 在開啟 DLSS 3、額外畫面生成選項並將目標解析度設定在 4K 後,DLSS 效能模式的 FPS 值可以從 56 FPS 提升到 171 FPS,提升 3 倍以上! 遊戲實戰的部分,我們先來看看一般尚未支援 DLSS 3 的遊戲,這部分所有的設定一律都調整到最高畫質,光追、DLSS 模式則都選用畫質模式,同時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縮放等干擾 FPS 表現的功能。 憑藉著 RTX 4090 FE 大幅度提升的性能,基本上要滿足各種 4K 解析度下遊玩需求已經都是小菜一疊,不論是在《戰神》還是《極限競速:地平線》中,4K 解析度都能跑出 160 FPS 以上的成績,輕鬆滿足絕對細膩流暢的娛樂體驗。 在支援 DLSS 3 功能的部分,在這邊小編先說明,目前所有的遊戲都尚在測試階段,因此本篇測試都是使用 NVIDIA 所提供的Beta測試版進行跑分,實際功能的實裝日期還得視各款遊戲而定。 而要開啟 DLSS 3 的方式很簡單,其實就和過去開啟與調整 DLSS 模式的方式相同,只要到遊戲的設定選單中即可,不同的地方在於,倘若遊戲支援 DLSS 3 功能,玩家就能在選項中找到名為「NVIDIA DLSS Frame Generation」的選項,開啟後就能啟用 AI 插入畫面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 DLSS 3 透過AI插入的畫面是「額外」生成的,過程不見得會額外通知遊戲程式本身,所以部分遊戲倘若有提供內建跑分功能,「NVIDIA DLSS Frame Generation」所提升的 FPS 值將不會被偵測到,玩家如果想要紀錄或觀看實際的 FPS 值建議搭配 NVIDIA 官方所推出的「Frame View」工具。 首先,先來看看沒有支援光追,但效能需求依然龐大的《微軟模擬飛行 2020》,在不開啟任何畫質調節選項的狀況時,遊戲的在 4K 解析度下的 FPS 值為 73,其實已經算得上流暢,不過在搭配 DLSS 3 和畫面插入功能後,就算是 DLSS 畫質模式,FPS 就能直接提升到 149 張,符合官方的 2 倍效能提升的宣傳。 而在最近因為「老婆餅」事件而引發大量玩家回鍋的《電馭叛客 2077》中,小編特地比較了有開/關「NVIDIA DLSS Frame Generation」功能的 FPS 值差異。 在同樣 4K 解析度狀態下,無 DLSS 幫助的時候,遊戲的 FPS 值僅有悽慘的 38 張,而在開啟 DLSS 後,畫質模式可以大幅提升到 67 FPS,畫面插入後更能飆到 104 FPS!若是 DLSS 效能模式+畫面插入更是衝上 140 FPS,成長幅度雖沒有如官方說的 4 倍那麼誇張,但 3.6 倍的幅度也已經是足夠恐怖了。 最後,補上了即將在 18 號上市的新作《瘟疫傳說:安魂曲》的搶先體驗測試,這是一款現今比較少見的潛行匿蹤類型遊戲,由於這款遊戲還未正式推出,實際上市的表現可能會存在差異,測試期間也有發現不同場景間的 FPS 值有著一定的差距,因此這邊只讓大家先見識一下 DLSS 3 在提升流暢度上的表現。 看完遊戲之後,我們也來看一下創作者方面的表現,畢竟這一次 NVIDIA 也相當注重在 AI 為 3D 影像創作的效率提升,還將編碼核心翻倍,讓 H.265、AV1 影片輸出剪輯更為快速。 在 3D 建模軟體 Blender 中,RTX 4090 FE 的三項場景分數為 6421、2973、2989 分,總計 12383 分,做為對比,Blender 官網上 RTX 3090 Ti 的平均總得分為 6272 分,RTX 4090 FE 確實如官方所說的有著翻倍的提升。 在過去曾有網路謠言指出 NVIDIA 打算讓 RTX 40 系列的效能提升 2 倍,就本次的 RTX 4090 FE 在諸多方面表現來看,可以說是證實了這點。 利用 DLSS 3 的 AI 插入畫面技術,讓遊戲的 FPS 值能夠獲得直接翻倍的提升,同時在創作方面,AI 相關技術的導入,也同樣帶來了雙倍的性能,直接將上一代的產品的效能遠遠拋在後頭,見到如此巨大的效能增幅,卡片體積的「微幅」增加,似乎也變得情有可原了呢! 好囉!這次的RTX 4090 FE開箱與實測就介紹到這邊,接下來將會是各家RTX 4090顯示卡登場的時刻了,10/12即將正式開賣,各位玩家準備好銀子了嗎? 廠商名稱:NVIDIA - 新加坡商輝達開發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廠商電話:02-2656-3206,0800-868-923 廠商地址:台北市內湖區基湖路8號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空冷/水冷/AIO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風扇】:
-
威剛XPG SX8200 Pro 1TB實測開箱,PCIe Gen3 x4高效能固態硬碟!
以儲存設備聞名的電競品牌威剛XPG,旗下所推出的SX8200 Pro M.2 SSD曾以極佳的性能和實惠的價格,在網路上掀起不少的話題,直到今日也依然是M.2 SSD市場上相當熱銷的產品之一。 重磅消息:「銷售長勝軍PCIe Gen3 x4規格XPG SX8200 Pro 1TB大跳水1,950元」,這乃是採用3D TLC 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為標準TLC SSD。 TLC SSD 1TB,現在也殺到2,000元以下了!真的是價格打到骨折,真便宜啊! SX8200 Pro在容量方面提供了從最低的256GB一路到最大2TB的多款選擇,並在包裝中提供薄型散熱片,方便為筆電、NUC等空間有限的設備提供更好的散熱效果。至於儲存顆粒的部分,全系列均採用自家訂製的3D NAND顆粒,並採雙面共4顆粒的排列設計,並配置兩枚DDR3的顆粒快取,而當中玩家主力購買的1TB版本則是採快取容量合計為1GB的配置。 效能上,SX8200 Pro使用Silicon Motion(SMI)生產的SM2262EN控制器,配合快取記憶體和SLC快取演算法提升資料傳輸效率,讓所有容量版本的讀取速度都可達到PCIe Gen3x4最高頻寬水準3,500 MB/s,寫入方面則是1TB和2TB版本皆擁有最高3,000 MB/s的效能表現。 同時,產品也導入多項了安全防護功能,像是LDPC錯誤校正機制,能夠避免資料在傳輸過程中發生遺失或損毀的可能;E2E Data Protection (端到端資料保護)則強化資料的隱私防護,降低個人數據在讀寫的過程中被駭客從中擷取的風險,幫助硬碟能有更高的可靠性與穩定度。 最後在耐用性與保固服務上,主流的1TB版本有著640 TBW的最大寫入量,比多數同級的產品500~600TBW還要來得更高一些,如果影片剪輯一類需要大量寫入的創作者,也能選擇容量更大、壽命達到1280 TBW的2TB版本。另外,不論玩家最終是選擇小容量還是大容量版本,官方均有為產品提供5年內未達額定寫入量的保固服務,為產品的品質做出承諾和保證。 SX8200 Pro有著不俗效能和實惠的價格,搭配預付簡易型散熱片的設計,在現今M.2 SSD相當普及的今天,能夠更好的適應更多元的裝置和場合,讓玩家不論是上從電競主機、下到遊戲筆電與迷你電腦等,都能暢享因SSD高速所帶來的快感與便利。 廠商名稱:ADATA - XPG - 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MSI TITAN GT77 12UHS-012TW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完全制霸遊戲戰場17.3吋電競筆電!
現在要買筆記型電腦的話,若要選擇效能要最強,規格要頂級,配備要全滿,帶出去可以完全制霸遊戲戰場。可以確定的,今天要介紹由微星所推出的TITAN GT77絕對能滿足玩家的需求。這台電競筆電擁有強大的規格,採用Intel第12代筆電系列Core i9-12900HX處理器,最猛的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筆電獨立顯卡,DDR5-4800 64GB記憶體,4組PCIe 4.0 x4 2TB共8TB固態硬碟,還有為遊戲玩家打造的各種電競元素,包括使用100% DCI-P3色域範圍17.3吋4K 120Hz IPS面板,採用SteelSeries打造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超薄機械式鍵盤,可以說是史上最強17.3吋電競筆電! 世界上有不少玩家,以及專業的用戶,採購預算沒有上限,想要的是能帶著走規格頂天的筆電,可是這樣的需求卻很難被滿足。加上處理器業者改朝換代速度太快,顯示卡也持續推陳出新,導致這樣頂規電競筆電的產品生命週期太短。打造這樣的頂級電競筆電不僅要投入相當多的人力物力,成本非常高,終端賣價也不便宜。因此,並沒有很多的筆電業者願意投入這個領域經營。 MSI始終沒有忽略金字塔頂端的高階市場需求,今天要介紹給大家TITAN GT77電競筆電,就是一款完美結合奢華體驗、創新技術與極致效能的夢幻逸品。 TITAN GT77是微星的最高階電競筆電。自從微星推出的世界上第一台搭載機械鍵盤的電競筆電GT80 Titan SLI,破紀錄使用Cherry機械按鍵,導入了GeForce 980M SLI雙顯示卡之後,就造成了玩家圈的轟動。後續,微星又推出接續版本GT83、GT75,讓全球頂級玩家為之瘋狂。這一次,搶在Intel推出第12代處理器,筆電處理器更新到Alder Lake-HX世代同時,微星推出了TITAN GT77,以17.3吋螢幕尺寸,全滿的硬體規格,要滿足頂級電競玩家完全制霸遊戲戰場的需求。 目前,MSI TITAN GT77台灣只有推出一款規格,完整型號為TITAN GT77 12UHS-012TW。這一機型用的是Alder Lake-HX世代,效能版Intel第12代Core i9-12900HX處理器,擁有8個效能核心與8個節能核心,總共有16核心24執行緒,這個的運算核心可以滿足大部分工作、娛樂與遊戲的需求。顯示卡搭配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筆記型電腦GPU,擁有16GB GDDR6顯示記憶體,採用微星全新開發動態超頻控制(Dynamic Boost 2.0),顯示核心最高超頻跑到1640MHz,控制在最高用電175W之內。 散熱的設計,用的是微星最新開發的MSI OVERBOOST超增壓模式設計技術,這是一個整合CPU+GPU的散熱解決方案,最高可以達成250W散熱功效,能在CPU超頻、GPU超頻與CPU+GPU同時運作時達成節能強效的目的。這款Intel第12代Core i9-12900HX處理器,基礎功率:55W,動態超頻的渦輪功率:157W。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筆記型電腦GPU,則是被控制在175W之內。然而,由於17.3吋筆電的散熱空間有限,又要把重量控制在3~3.5KG,厚度控制在20~25mm之內的話,微星的MSI OVERBOOST超增壓模式設計技術可以同時滿足效能、功耗、重量與厚度的需求。 記憶體的話,這款電競筆電全面引進DDR5記憶體,支援4組DDR5-4800規格UnBuffer SO-DIMM擴充能力。標準配備DDR5-4800 64GB(32GBx2雙通道標準配備,最大可擴充到128GB)記憶體,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應用的需求。硬碟的話,是採用全固態硬碟設計,配備4組PCIe 4.0 x4 2TB共8TB固態硬碟(標準配備,具有3組PCIe 4.0 x4與1組PCIe 5.0 x4的M.2 NVMe固態硬碟擴充槽),保留了升級下一代PCIe 5.0 x4 M.2 NVMe固態硬碟的升級能力。 鍵盤是電競筆電的核心,這款電競筆電採用機械式鍵盤,則是獨家特色!用的是由鍵盤專家Steelseries操刀,特別開發採用Cherry超薄機械式鍵盤,內部採用黃金交叉點接觸系統設計,讓玩家可以在不用外接獨立的機械鍵盤之下,就能直接在電競筆電上面享受操控機械鍵盤所帶來的回饋力道與精準觸發,有最好的操控手感。鍵盤與機身後側的Mystic Light Bar光彩燈效,則可以使用STEELSERIES GG軟體,或者透過MSI Center,使用Mystic Light來做控制,能完全自定義玩家喜歡的色彩、背光與閃爍方式。 在聲音輸出的聽覺方面,喇叭與聲音控制也不馬虎!採用了由DYNAUDIO操刀的音響模組,用的是2個2W的喇叭單體,加上2個2W的重低音單體,並加上了Nahimic音效強化軟體,讓聲音的輸出可以最佳化,享受身歷其境的聲音聽覺感受。 在網路的部份,特別針對遊戲最強化!採用了由Intel Killer操刀的有線網路與無線網路模組,有線網路用的是加強版Killer E3100G 2.5GbE,能對應更快速度的有線網路網路環境,無線網路則是用了Killer Wi-Fi 6E AX1675i 802.11AX,支援160Hz頻寬的網路傳輸。軟體部分,則可以透過使用Intel獨家開發的Killer智慧中心軟體,調整遊戲最佳化,優先網路存取順序,就能讓遊戲運行更加順暢,掌握克敵致勝的先機。 擴充埠則是該有的都有,擁有3組USB 3.2 Gen 2 Type-A,2組Thunderbolt 4 Type-C,當需要安裝外接式電競鍵盤、電競滑鼠與外接硬碟時,也不會遇到USB Type-A連接埠不夠用的問題。而且,3組USB Type-A埠,都是支援USB 3.2 Gen 2,可以上10Gbps傳輸速度。2組USB Type-C部分,則是Intel Thunderbolt 4規格,除了能支援到USB 3.2 Gen 2x2(USB 20Gbps),新的USB 4.0(USB 40Gbps),還能直接對接支援到Thunderbot 3.0、4.0(Thunderbolt 40Gbps)。螢幕輸出的話,擁有1組mDP與1組HDMI連接埠,可以輸出8K@60Hz與4K@120Hz遊戲畫面,還能透過Thunderbolt 4來做顯示輸出,完整支援多螢幕輸出,能勝任電競比賽時輸出遊戲畫面到大螢幕的任務,也能滿足簡報輸出的多螢幕顯示需求。 在作業系統的搭配上面,這款電競筆電也不馬虎!搭配的是最新版Windows 11 Pro專業版本,而不是一般的Home家庭版本。 顯示的部份,則是支援Intel UHD Graphics內顯與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筆記型電腦GPU,完全不需要額外操作設定,驅動程式與Windows 11作業系統能自動切換。 主要的控制軟體,則是集中在微星自己開發的MSI Center,包括能做硬體監控,可以即時看CPU、GPU使用率,並監控CPU溫度、4個風扇的轉速等資訊。軟體還可以自動升級,持續增加新的功能。比較方便的則是電競模式,能針對電競功能最佳化。遊戲畫面擷取也不用額外的軟體,內建就有提供了抓圖軟體。也能透過功能集裡的Mystic Light來做控制所有的燈效,包括鍵盤背光與機身的燈光顯示。 聲音的輸入輸出控制,則是透過NAHIMIC,具備了麥克風與喇叭聲音的控制,擁有音效追蹤器,包括語音清晰度、智慧音效與虛擬環繞功能應有盡有,是非常強大的音訊軟體控制軟體。 螢幕的顯示也不馬虎,具備了MSI True Color控制軟體,能在遊戲玩家、抗藍光、sRGB、AdobeRGB、Display P3、文書處理與電影不同的顯示模式切換,讓玩家依照需求享用不同的顯示模式。 這款電競筆電的尺寸為397 x 330 x 23 mm,厚度僅僅只有23mm,重量則為3.3KG。 現在要購買MSI TITAN GT77電競筆電的話,台灣販售只有一種款式,完整機型為TITAN GT77 12UHS-012TW,電商售價166,900元(調查日期:2022年12月01日)。目前,只要選購TITAN GT77還有贈送價值8,000元的一年意外損壞保障服務,相當貼心玩家。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MSI TITAN GT77 12UHS-012TW電競筆電,可以看出微星對於這款17.3吋電競筆電的用心與細心,不僅是用上的全滿的軟硬體配備,外觀質感相當好,包裝與整備也相當細心,就連筆電內搭載的軟體,都令人相當滿意。 整體來說,這是一款史上最強完全制霸遊戲戰場17.3吋電競筆電! 廠商名稱:MSI -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3234-5599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桌機/筆電/迷你電腦/電競筆電桌上型電腦】: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科技新聞】: →更多的【PCDIY! 測試中心】: →更多的【PCDIY! 網咖專欄】:
-
AMD Radeon RX 7900 XT/XTX重裝上陣,史上最強紅隊遊戲玩家與創作者顯示卡報到 - 介紹篇!
就在不久前,眾玩家引頸期待的 AMD 新一代 Radeon RX 7000 -系列顯示卡正式亮相,除了締造新一輪 3A 平台架構的完整性之外,也等於宣告了全新「7」世代的到來,接續 AMD Ryzen 7000 -系列處理器之後,AMD Radeon RX 7000 -系列顯卡首發陣容將推出 AMD Radeon RX 7900 XT 和 Radeon RX 7900 XTX 兩款旗艦產品。新的顯示卡換上新一代- RDNA 3- 架構,以「省電與效能並進」作為產品的一大核心重點,在幾乎不增加功耗的前提下,大幅提升 50% 以上的性能! (2)AMD Radeon RX 7900 XT/XTX重裝上陣,史上最強紅隊遊戲玩家與創作者顯示卡報到 - 開箱篇! (3)AMD Radeon RX 7900 XT/XTX重裝上陣,史上最強紅隊遊戲玩家與創作者顯示卡報到 - 測試篇! 在 發表會後,官方特別針對相關細節方面舉辦一場線上媒體說明會,藉此更詳細的講解新的 -RDNA 3- 架構細節,同時也開放提問以滿足大家對新產品的好奇心,小編也藉著參與這場活動的機會,將說明會的內容稍微整理一下讓大家也跟著了解更多有關 AMD Radeon RX 7000 -系列顯示卡、RDNA 3 的內容以及相關疑問的解答吧! 本次說明會由 AMD Radeon 繪圖技術事業群工程部資深副總裁 王啟尚(David Wang)主講。 在AMD的發布會中就已經對新一代的 Radeon RX 7900 系列做過一番介紹了,與前代相比,新採用的 RDNA 3 架構在整體的晶片設計上有著相當巨大的變化,AMD 首次將 Chiplet 小晶片的概念帶到遊戲顯卡上,整顆晶片由兩種小晶片組成,分別為 5nm 製程的「GCD (Graphics Compute Die)」和 6nm 製程的「MCD (Memory Cache Die)」,前者集中了顯示晶片絕大部分的繪圖運算核心,後者則是裝入了第二代 Infinity Cache。 細部設計方面,RDNA 3 架構更為注重 Infinity Cache 技術在遊戲和運算效率上的優勢,為了盡可能極大化 Infinity Cache 的傳輸效能,AMD 選擇將第二代 Infinity Cache 分裝到 6 枚 MCD 小晶片上,並讓它們圍繞在 GCD 運算晶片四周,以此來提供更多的傳輸通道。 同時每一枚 MCD 都還配有 64-bit 記憶體控制器,來協助增強快取的資料管理,最終讓 RDNA 3 架構的 Infinity Cache 傳輸頻寬達到了驚人的 5.3 TB/s (1 TB/s = 1024 GB/s) 比上一代 RDNA 2 架構暴增達 2.7 倍之多! 因頻寬效能足以滿足當下主流遊戲解析度的需求,即便 Radeon RX 7900 XT、Radeon RX 7900 XTX 的 Infinity Cache 容量從前代 -Radeon RX 6900 XT- 的 128 MB -降為- 96MB,在新架構設計下仍然能夠透過更高的傳輸效率來滿足效能需求。 而在負責運算工作的 GCD 繪圖運算晶片上,受益於更為精進 -5nm- 製程,電晶體的密度可以變得更高,在晶片面積不變的前提下,GCD -晶片的電晶體密度是上一代的- 165%,AMD -也利用此機會對 RDNA 3- 架構的運算單元 (Compute Unit) 進行了大翻修,還加入 -Display Engine、Dual Media Engine 等一系列新的晶片功能。 在 RDNA 3 架構下,新的運算單元轉換過去功能較單一的設計形式,改成了全新的「Unified RDNA 3 Compute Units (統一 -RDNA 3- 運算單元)」,每個單元都一口氣整合了多種運算核心,包含了繪圖暫存器 (VGPR)、串流處理器、光追加速器等。 此外,AMD 也替這些包含在運算單元的核心進行了升級,像是繪圖暫存器的容量就大幅增加了 1.5 倍;串流處理器則加入 Dual issue SIMD units,能夠讓指令的傳輸通道數量翻倍,提供更為靈活的處理資料運算。 更猛的是,RDNA 3 -架構為每個運算單元加入 2 枚 AI 加速器,讓 AI 運算的效率能夠暴增 2.7 倍,也讓 Radeon RX 7000 系列顯示卡成為了 AMD 首款具備 AI 加速功能的遊戲級顯卡,換言之玩家應該可以預期未來 AMD 將有望利用 AI 技術來為遊戲創造更為優質的體驗。 當然現今 3A 大作不可或缺的光線追蹤功能也同樣有獲得強化,RDNA 3 換上了第二代的 RT Accelerator 光線追蹤加速器,對於光線的運算能力將可以比上一代提升 50%。 另一方面,RDNA 3 架構也延續了前代 RDNA 2 高時脈的特色,但為了避免像隔壁棚那樣在功耗上放飛自我,RDNA 3 架構加入了名為「Decoupled Clocks 技術」,可以根據不同的工作階段自動調整時脈,例如在執行遊戲前期的資料分析和載入時,由於此部分內容繁雜,此時核心時脈將可以衝上 2.5GHz,比前代 Radeon RX 6900 XT 的 2.25GHz、Radeon RX 6950 XT 的 2.31GHz 都還要更高,而在執行相對較為簡單的材質光影運算的時候,核心時脈則會稍微降低到 2.3GHz,算是很有智慧調節的設計。 而透過可依照遊戲工作階段調整的時脈控制、AMD 更為先進的電源管理機制和 5nm 製程的優勢,讓 RDNA 3 架構的單位功耗不僅可以比上一代 RDNA 2 降低 25%,浮點運算性能更是從 23 TFLOPS 飆升到 61 TFLOPS,使每瓦效能有著 54% 的提升。 至於在遊戲之外的功能上,RDNA 3 架構還加入了新的雙核心多媒體引擎,時脈是上一代的 1.8 倍,能夠支援新世代的 AV1、HEVC、8K 影像編碼與解碼功能,還可利用AI技術來進行編碼加速,為創作者提供更高的轉檔效率。 既然晶片本身能夠進行 8K 影像運算了,那硬體輸出方面自然也得配合才行,為此,RDNA 3 在顯示輸出 I/O 的部分加入了「AMD Radiance Display Engine」技術,讓 Radeon RX 7000 系列成為第一款能夠支援 Display Port 2.1 傳輸協議的顯示卡。利用 DisplayPort 2.1 高達 54Gbps 的視訊頻寬,Radeon RX 7000 系列顯示卡支援輸出 12-bit 色深的顯示資訊,以及驅動最高 8K@165Hz、4K@480Hz 或 1440P@900Hz 的顯示器,為即將到來的新世代電競螢幕做好萬全準備。 RDNA 3 晶片架構登場後,自然也要有對應的顯卡新品囉!與去年的三卡策略不同,AMD 今年首波準備了兩個型號,分別是 Radeon RX 7900 XT 以及首次公開出現的全新型號 Radeon RX 7900 XTX。 Radeon RX 7900 XT 在定位上屬於上一代 Radeon RX 6900 XT 的繼任者,擁有 84 個 CU 運算單元,核心基礎時脈定在 1.5GHz,遊戲時脈則是定在 2.0GHz,並利用 Decoupled Clocks 技術二段爆發到 2.4GHz,比起自家卡皇 Radeon RX 6950 XT 的 2.31GHz 還要更高。 內建 Infinity Cache 的部分則是從上一代的 128MB 改為 80MB,但誠如前文提到,由於 RDNA 3 架構將 Infinity Cache 封裝在 6 枚 MCD 小晶片中,讓頻寬大幅度提高 2.7 倍,因此能夠達到更好的快取利用率,足以打破容量上的瓶頸限制。 而且,Radeon RX 7900 XT 再一次對顯示記憶體進行了升級,將容量從上一代的 16GB GDDR6 提升到了 20GB 320-bit GDDR6,以此滿足 4K、甚至是 8K 的影像需求。 功耗方面,Radeon RX 7900 XT 僅需要 300W,與 Radeon RX 6900 XT 完全相同,因此卡片的電源只要 2 組 8 Pin 便可以驅動,體積與厚度也同樣維持在 2.5 Slot,也就是說,就算原地升級也不用擔心要換電源供應器甚至整組機殼的煩惱。 從命名上就能感受到 Radeon RX 7900 XTX 是一款比旗艦還旗艦的重磅產品,整體規格用力往上堆,光是運算單元就從 Radeon RX 7900 XT 的 84 顆一口氣衝到 96 顆!同時時脈也同樣向上衝高,遊戲時脈來到 2.3GHz,瞬間最高時脈則可以達到 2.5GHz。 同時 Infinity Cache 的部分則是從 84 MB 微幅增量到 96MB,顯示記憶體更是用上 24GB 的 320-bit GDDR6。與去年相比,AMD 可以說是把 Radeon RX 7900 XTX 和 Radeon RX 7900 XT 之間的差異做的更為明顯了呢! 然而即便運算單元、時脈、記憶體都大幅增加,Radeon RX 7900 XTX 在功耗和體積上卻控制得極為出色,卡片對電力的需求只有 355W,所以同樣只需要 2 個 8 Pin 的電源線就能滿足供電,且厚度也是維持在 2.5 Slot,只有公版卡的長度從 Radeon RX 6950 XT 的 276mm「些許」增加到 287mm,對於現在多數的主機機殼來說,仍然是一個充滿餘裕空間的尺寸。 效能方面官方表示 Radeon RX 7900 XTX 可以在 1440P 解析度的電競遊戲中跑出 300 FPS 以上的成績,部分遊戲如《鬥陣特工2》、《特戰英豪》的 FPS 值還能達到 500 FPS 以上。 若繼續把解析度提升到 4K 解析度,諸如《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刺客任務3》等遊戲也能獲得 275FPS 以上的成績,均超越了 DisplayPort 1.4 所能負荷的頻寬極限,這也是為何 AMD 要預先替顯示卡準備好次世代的 Display Port 2.1 視訊連接埠,讓頂級電競玩家能夠提前做好更換新世代螢幕的準備。 最後,在硬體之外,AMD 在 -11/8- 也推出 FSR 2.2 更新,用以進一步強化基於 FSR 2.0 技術的遊戲影像畫質,Microsoft 微軟自家的競速遊戲大作《極限競速:地平線》為是第一款率先支援 FSR 2.2 功能的遊戲。 另外,官方也預告了嶄新的「FSR 3.0」功能,AMD 表示 FSR 3.0 將會提供名為「Fluid Motion」的補幀技術,可以在兩個畫面之間額外再生成一個畫面,等於遊戲的 FPS 值將直接翻倍! FSR 3.0 將會在 2023 年正式跟玩家見面,實際畫面的效果和遊戲陣容大家就先拭目以待吧! 從首波推出的 Radeon RX 7900 系列顯卡上,我們不難發現 AMD 對於 RDNA 3 架構在設計的思路上相當注重「合理性」,新產品在大幅度推升效能的同時,也做到優秀的功耗、卡片體積控制,讓玩家只須用最少的成本就能換取最大的體驗,而不是為了一張顯卡換掉幾乎整台主機。 目前 Radeon RX 7900 系列於 12 月 13 日開賣,各位已經籌備好預算準備更換顯卡的玩家不妨期待一下,一同看看 AMD 能否再次發揮「真香」本領,為市場帶來更多驚豔的衝擊吧!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空冷/水冷/AIO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風扇】:
-
十銓T-FORCE M200 Portable SSD 2TB實測開箱,軍規武裝風格2,000 MB/s極速外接固態硬碟機!
面對技術的不斷進步下,在儲存裝置方面的SSD速度上也不斷的突飛猛進,目前PCIe 4.0 SSD幾乎都來到了7,000 MB/s俱樂部,更不用說之後還有速度能再翻倍的PCIe 5.0 SSD等著登場。 而除了內接SSD的越發進步之外,外接SSD方面也在速度與容量上不斷進化與普及,就如小編這次所收到的這款由知名大廠T-FORCE推出的M200 Portable SSD,就是講求高速度性能的版本,究竟它有甚麼迷人的特色?馬上就來開箱一番吧! 想起才1年多前,外接SSD速度能達到1,000 MB/s已經算是相當高速,如今在USB 3.2 Gen 2x2的加持下,傳輸頻寬的提升讓T-FORCE M200的讀寫速度可做到驚人的2,000 MB/s,容量更是最高可選擇到8TB等級的超大儲存空間,本次小編收到的是其中的2TB版本,對於一般日常使用上已經相當足夠。 而從外表上就能看出T-FORCE M200有著與一般外接SSD截然不同的設計,充滿著濃厚的軍武風格,不僅上方配有戰術掛孔,還擁有TeamGroup獨家的石墨烯散熱技術,以金屬雙重結構來散熱,橫條設計更可強化整體結構並非單單只是好看而已,官方表示M200更通過了2公尺落摔測試,如此堅固的外殼,整體重量卻僅有輕盈83g,讓玩家輕鬆隨身攜帶。 事實上官方也給M200取名為狙擊者,看到這邊相信有不少軍武迷或是FPS玩家已經聯想到了這名字的由來或許是來自知名的狙擊步槍CheyTac M200,也就是俗稱的鷹眼M200,這樣一看整體機身的設計還真的有一點點彈匣的影子呢! 看到這邊玩家們是不是已經被T-FORCE M200帥氣實用的軍武風格造型給深深吸引了呢?可別忘記它還有強勁的內在,話不多說馬上好好來上機驗證吧! 先進到CrystalDiskInfo來看規格資訊,可以發現M200實際顯示名稱為T-FORCE TM8FPQ002T,介面為UASP(NVM Express)並符合NVM Express 1.3標準,支援S.M.A.R.T、TRIM、VolatileWriteCache等功能。 接著來到CrystalDiskMark,實測結果讀寫速度都有到1,900 MB/s之上,已經相當接近官方標示成績,即便到32GB大檔案模式也沒什麼掉速,維持穩定的極速表現,而開啟0Fill之後,在兩模式中的讀取速度更是突破2,000 MB/s大關,這速度已經有PCIe 3.0 SSD的水準。 實用至上是軍武設計的重點之一,而T-FORCE M200 Portable SSD也完全將這項特色完美呈現,堅固又兼具散熱的外殼,讓原本就不容易受外力影響而損壞的SSD能更加耐用。 內在效能也不用多說,2,000 MB/s極速效能已經是當今最速外接SSD之一,加上還可選擇到8TB版本,擁有如HDD般的大容量又比HDD快10倍以上的傳輸速度,對於有大檔案傳輸需求的玩家、創作者們來說,可大幅度的減少傳輸時間來提升效率;不管是本身就喜歡這類硬派軍武風格,還是注重實用、效能的玩家,T-FORCE M200無疑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廠商名稱:十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821-688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PNY CS2140 1TB實測開箱,物超所值NVMe PCIe Gen4 x4固態硬碟!
即便現在PCIe 4.0 M.2 SSD的價格已經下降許多,但那怕是最低階的款式在價位上1TB還是要動輒3,500元以上,對於預算不多或是只想用於文書主機的玩家來說還是有些偏貴,為此有著SSD價格破壞者之稱的PNY便推出1TB不用了3,000元CS2140入門級PCIe 4.0 M.2 SSD,讓大家可以用更少預算買到更高的傳輸效能。 PNY推出的CS2140一共提供了500GB、1TB、2TB三種現今的主流容量,並全都採裸片的設計,除了可以安裝在一般標準主機外,由於CS2140本身是一款無獨立快取的設計的產品,在功耗與發熱上相對更低,所以適合用於組裝、散熱空間都相對有限的迷你主機、筆電之中。 身為一款採用PCIe 4.0通道的SSD產品,CS2140採用PHISON的PS5019-E19T控制晶片,能夠實現3,600 MB/s的讀取速度,比PCIe 3.0 M.2 SSD的3,500 MB/s最大速度上限還要更高,且1TB、2TB版本的寫入也能達到3,200 MB/s(500GB版本為2,300 MB/s),整體表現有著相當的水準。 此外,在儲存顆粒的選擇上,PNY沒有為了低價的策略選擇使用耐用度較差的QLC顆粒,而是直上Micron B47R家族的176層3D TLC顆粒,擁有更高的儲存密度,讓單顆NAND Flash的容量可以來到512 GB。 比較需要注意的是,CS2140在寫入壽命的計算上比較保守,1TB版本的TBW值被訂在400 TB,而非主流的600 TB,但也沒有不像QLC顆粒那樣只剩下少少的200 TB,算是在入門定位上的小小取捨。 好在CS2140有通過150萬小時平均無故障時間的品質管理測試,保固方面也與自家其他的高階產品一樣享有5年的有限保固服務,以PNY長達35年以上的技術經驗累積,加上近期在台灣的聲勢和銷量來看,在品質和可靠度上還是能夠信賴的。 入門級PCIe 4.0 M.2 SSD如今在選擇上已經相當多元,幾乎各家廠商都有推出對應商品,只是價位上基本都是比照高階PCIe 3.0電競SSD,想要改朝換代取代入門文書SSD還有段距離,而PNY的CS2140靠著低於3,000元的價位,將入手的難度變得更為親民,讓文書與入門主機也能淺嚐PCIe 4.0通道的高速傳輸魅力。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不只音樂、商務使用更顯卓越,Logitech Zone True Wireless真無線藍牙耳機開箱試玩
面對玲瑯滿目的各式各樣無線藍牙耳機來說,大概要挑選哪一款比較好用真的很見仁見智,畢竟聲音表現的部分十分主觀,而且還有品牌、外型、功能等差異性,包括價格也得納入考慮,可能碰到要入手的時候就得經過一番天人交戰才行。 以羅技 Logitech 這個向來在周邊產品中享有玩家高支持度的品牌當然也推出了多款對應的版本,包括之前 Zone 系列的無線/有線耳罩式耳機、商務用的 Wired Earbuds 等,相信也協助了許多玩家在各種環境下的使用,特別是在抗噪 (隔噪) 方面的凸出特色也延續到新一版的 Zone True Wireless 真無線藍牙耳機上,這次小編要開箱的就是這組版本囉! 事實上這組真無線藍牙入耳式耳機是跟著前陣子開賣的 Logi Dock 全功能擴充底座工作站一起登場的,基本上也是針對商務面相推出的產品,小編先就耳機的部分開箱,後面也會將 Logi Dock 的開箱奉上。 外盒上沒有過度的設計包裝,白色紙盒上頭就是簡單印上這組耳機的外觀圖樣、配上 Logitech 的 Logo 標示而已,側面則是印上 Logitech Zone True Wireless 產品名稱以及藍牙標章,完全就是極簡風。 有趣的部分是外盒背面的產品名稱標示:羅技具有隔噪麥克風的藍牙耳機,這算是這組 Zone True Wireless 真無線藍牙耳機的中文名稱囉! 打開後取下上層的附件盒、底下就是耳機的本體,不過,是連同外部充電盒一起置放;附件盒拆開後就是一組布面材質的攜行小包,裡頭包括了 S/M/L 三種尺寸的替換耳塞以及 USB 充電線 (Type A to C)、USB 無線接收器等 (Type A 與 C)。 外型採長條設計的本體,基本上耳機是藏在裡面,石墨灰色調讓整個充電外盒的質感提升不少,正面上方印上了 logi 的 Logo 圖樣,側邊有設計一組吊繩,方便附掛在隨身的背包或是手拿等。 體積其實很小,放在掌上做個比較就可以發現尺寸的迷你,手握的質感也很不錯,類膚質的手感其實相當好,充電盒背面可以看到標示,電池容量為 365mAh,另外可以看到有各國的安規標章也都一併有印在上頭。 打開充電盒就可以發現安置在內的真無線藍牙耳機了,除了前端有 Type-C 充電連接插槽外,按下中間的藍牙圖示上方按紐就可以開始配對,正面下方有提供三燈號顯示。另外,有支援 Qi 無線充電,但須另外選購 Qi 無線充電器就是。 耳機整體設計採長橢圓的外型,單體為 12mm,元件組成為最外層的 Windefense 防風布料+造型外框、指向式麥克風、隔音屏障、可充電鋰電池、入耳式感應器與入耳麥克風,最後面就是耳塞,近看好像尺寸不小,其實拿在手上也是小小一顆,從附件提供的三種尺寸耳塞中選好合適的大小之後,就可以開始使用了。 實際使用的樣貌其實剛好可以卡住耳朵,塞入後稍微轉一下,就可以卡的很緊,就算運動狀態也不易脫落,為了便於辨識、右耳有多了紫色標,觸控面的部份有做了類似布紋的設計讓使用時可以比較有操作觸感。 充電方面就是直接透過 Type-C 充電線連接即可,基本上以目前大多手上有充電豆腐頭的玩家來說,很容易就可以處理。 內附的 USB 接收器其實是可以對應在筆電或桌上型電腦上,事實上如果是已經有支援藍牙的主機倒是可以直接用藍牙配對即可,官方的說法是指透過接收器可以獲得更可靠的無線連線,USB 接收器的設計也提供了 Type-A 與轉接至 Type-C 的方式,算是都有幫使用者考慮到了。 在最前面小編就有提到了這組藍牙耳機其實是適用在商務上面的版本,除了可順暢搭配現有的絕大部分平台及作業系統外,也獲得了包括 Microsoft Teams、Google Meet、Google Voice 與 Zoom 等商務認證,也能搭配包括像是 Cisco Webex、BlueJeans、GoToMeeting 等應用程式使用,所以其實從這個角度就不難發現這組 Zone True Wireless 耳機的特點了,迷你、好配戴的設計比起要頭上頂個大耳罩式的耳機來說,根本就是輕鬆太多啊! 尤其具備的抗噪這一部份,透過 ANC 主動式隔噪技術與穿透模式,實際使用時的感受差別相當明顯,不只隔噪的效果極強、配上穿透模式時也能不取下耳機就可以與隔壁同事交談,比起一般號稱也有抗噪的許多同質產品來說真的好上很多,這絕對是實際體驗了才會有感的特色。 另外是搭載的隔噪麥克風除了是全向、雙 MEMS 之外,還有一個朝內的麥克風,這對於視訊通話時的清晰度提升不少,至於電池使用壽命上也頗為長效,通話時間可以達到 5 小時 (ANC 開啟) 與 6 小時 (ANC 關閉),若是作為聆聽音樂使用則可以達到 6 小時 (ANCD 開啟) 與 10 小時 (ANC 關閉)。 再者,由於支援快充,所以充電 5 分鐘就可以提供 2 小時的音樂聆聽或是 1 小時的通話時間,算是水準線上的規格。 而除了商務上的使用外,在做為聆聽音樂方面的表現其實也都還算不錯,常用的流行音樂播放音質表現可能因為支援 aptX 的緣故表現的蠻優,低音方面的呈現也不差,部分樂團音樂的聆聽上還蠻享受的,另外如果是拿來當作是聽一些談話性節目或是 Podcast 之類的,清晰度頗高的特色也是相當適合使用。 總體來說,算是可以兼顧音樂與商務兩方面都適用的無線藍牙耳機,外出時可以透過附件提供的布面材質攜行小包把充電盒連同線材、接收器一併收納帶走,也是十分方便,另外也支援 IP68 防水,用作戶外活動時也不用擔心會有問題。 使用上其實與一般藍牙耳機相同,直接透過藍牙配對是最快的,當然也可以透過附件中的 USB 接收器來無線連線,對應方面包括 iOS、macOS、Windows 或 Android 系統平台都能支援,還有一個特點是可以同時雙系統連線待機,同時在 Android 手機與筆電上連接,若是手機暫停音訊的話會自動轉成筆電音訊,不用斷線重連就省掉很多麻煩。 音訊切換或是視訊通話的部分也頗為穩定,基本設定可以從下載安裝的 Logi Tune 軟體上面自行調整,有支援 aptX 高品質音訊 (關閉則會改為 SBC 編碼),也能自行設定左右耳按鍵功能,ANC 開啟/關閉、內建等化器調整、自動睡眠模式設定、單耳播放、側音調整等等。 將 Logi Tune 安裝在筆電或桌機上頭其實功能方面也是差不多的,可以看到左右耳各自的電量,也可以設定隔噪功能的開啟或關閉,左右耳的按建功能設定也可以自行調整,基本上算是十分方便使用者操作的。 畢竟是羅技 Logitech 這家老牌大廠推出的產品,有使用過其他版本的玩家十分建議入手這款來替換,不論外型設計、功能面的提供,甚至對於商務使用者來說,絕對也是推薦使用的好物之一,除了小編這次開箱的”石墨灰”之外,還有另一款”玫瑰色”可以挑選,如果剛好也想要一組藍牙耳機就搞定平常聽音樂、通話以及商務上視訊會議或是外出公差時的多環境使用,隔噪功能強大的這組 Zone True Wireless 真無線藍牙耳機,相信會是相當不錯的隨身夥伴。 廠商名稱:Logitech - 羅技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產品連結: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